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低熵社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

来源:低碳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低熵社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邝福光(广西钦州学院,广西钦州)摘要:“低碳”,是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应对方法和手段。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类

低熵社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邝福光(广西钦州学院,广西钦州)摘要:“低碳”,是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时提出的一种应对方法和手段。环境危机的实质,是人类为了追逐财富对环境投入巨大能量,彻底打破人类原生环境系统的能量(热能)结构平衡,及因此产生巨大的无效能量——“熵”所引发的。人类只有站在环境伦理道德的高度上,改变世界观和人生观,令生活目的和生产手段回归自然,减少能量投入,减缓熵流积聚,自觉建立一个“低熵社会”,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才有永远实现和谐共存、共生、共同持续发展的可能和机会。关键词:低碳;低碳社会;低熵;低熵社会;环境伦理道德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1】65(2011)01—0044—07近年来,一股“低碳风暴”,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球和中国大地。大有直逼甚至替代风行了半个世纪多的“环境危机”、“环境保护”等呼声之势。纵观人类文化史(孤陋寡闻的),能够达到这样迅速“蹿红”全人类观念意识形态领域的理念、概念、定义和说教,好像还不多见。最近,这股风又顺理成章地刮进了文化、社会、政治学领域,一股“低碳社会”之风,也正在各个相关学科中迅速兴起。在百度上,用0.217秒时间,便能获得有关低碳社会的信息144万多条。本文从环境伦理学这个视角切入,对这股风暴的哲学内涵和历史作用等提出一些看法和认识。其实,低碳问题的核心和要害,不是碳的利用的方法论问题,而是人类对能量的需求和投入问题。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是一个环境伦理道德问题。一、低碳还是低熵?低碳,是近年来盛行的低碳经济观念、概念、理念等的缩写。什么是低碳?百度是这样说的:“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这个结论,又是从低碳经济的定义中引申出来的。什么是低碳经济呢?“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现在在中外媒体和各种文献中出现的这两个概念,其内涵也大都不出其右。但很遗憾,不少人也因此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在“碳”与“能源”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其实这两者完全不是同一回事情。(一)温室气体的产生不全部是碳利用的结果碳,这里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矿物资源。这些资源,只有我们为了获取能量,把它们当作燃料燃烧利用时,它们才和氧气结合,产生所谓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如果直接用于其他方面,它们还是不能直接转化成温室气体的。全世界每年碳的巨大消费量,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其他产品的原材料利用的。因为碳(C),是现代亿万种合成产品最重要收稿日期:2010—10—20作者简介:邝福光,男,广西合浦人,广西钦州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哲学、经济地理学。年总第41期邝福光:低熵社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的物质成分之一。当然,这些产品最终利用结果——废弃物一一垃圾,也会变成碳的同源异构物,从地表环境容量这个角度污染、破坏和侵占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但它不会全部直接转化成人们现在谈虎色变的所谓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而且导致“地球变得更温暖”,产生“温室效应”的,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外。还有水汽(H。())、氧化亚氮(N。0)、甲烷(CH。)和臭氧(()。)等多种物质和成分。这些成分的来源和构成相当复杂,是不能完全归罪于碳的利用的。此外,二氧化碳的来源,也不完全是由于矿物燃料的利用。突出的如人为大量减少原始森林植被,降低自然界吸收、转化二氧化碳的白净能力,便是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家研究还指出,地表自然界每年由动物、细菌、枯枝落叶腐烂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数倍于人类所排放的总量。甚至人口总量的增加,人类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在增加。甚至有人提出了要向每个人收取呼吸税的怪论。人们能够阻止这些过程吗?更为重要的是,地球近几十年来的不断增温,是否就是因为人们排放温室气体的结果呢?宇宙学家们对此也还有着另外一种说法,有的甚至提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去年爆发的震惊世界的英国“气象门”事件,世界科学界也没有取得共识。因此才出现了去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不能尽欢而散的局面。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还不能最终确定地把所谓温室气体增加证明为是导致地球增温的绝对真理。例如,近年来北半球局部区域出现超低温历史记录的原因,就还没有人能够完全回答。所以有些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甚至认为“低碳论”和“碳贸易”、“碳关税”、“碳输出”等等,都是发达国家企图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阴谋,中间包含着巨大的政治和商业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一哄而上,避免上当。当然,本文在这里这样说,并没有反对人们现在高度关注、研究和讨论“低碳”问题的意思。现在虽然还没有充分论据证明二氧化碳对大气环流的直接干扰破坏,但“高碳”(广义的)—一对地表的直接破坏,和固体废弃物对人类生存环境构成的威胁,已到了令人几乎不能容忍的地步了,这就是低碳风暴兴起的历史原因。(二)人们对碳的利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们当前热衷提出“低碳”的原因,一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地表三种常态碳储量的有限性,也是迫使人们走低碳道路的历史必然。但在讨论低碳问题时,人们却混淆了人们对碳的利用目的和手段的区别。人们对碳的利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在碳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维系人类和社会生存发展所不能片刻或离的“能量”。不要把“碳”和“能”两个概念搞混了。这个错误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文。从题目上就反映出,明明要谈的是能的问题,怎样改变能量获得的方式,获取更大的能量,最后却落在了一个“碳”字上,认为改变能量获得的方式只是为了减少碳的排放。只要能够减少碳的排放,人们就可以没有止境、随心所欲地去追逐更大的能量。是的,人类对碳的利用,仅仅是为了获得能量的方法和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人类为了获得能量利用碳的过程本身,也曾发生过多次变化,利用过各种不同形态的碳。人类获取能量,最初是为了直接取暖和熟食,然后才是利用它去做功。人类早期为了获得热能(量),最初是利用野火,然后是直接燃烧植物和用植物制造的木炭。这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但因为所需能量有限,在获取能量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对于当时巨大的环境容量来说,完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农业社会后期,人类获取能量的手段开始多样化。但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仍然有限。进人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逐渐异化成为资本和财富的奴隶,受资本属性的逼迫,对能量的需求急剧增加,开采利用化石形态的碳,便成了人们获取能量最重要的手段之一。20世纪中期以后,极端个人主义进一步泛滥,人类追逐财富和畸形消费的心理进一步恶化,需要一4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1期投入的能量也就更大了。这时,利用常态碳已经不能达到人们对能量无限增长的需求。借助科学技术手段,人们获取能量的手段出现了多样化。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人类为了获取能量,完全有可能走到不直接利用碳,实现所谓“零碳”的一天。例如目前原子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利用,及正在进行的对地球地磁能的开发利用研究等等。但到那时,人类所面临的“温室效应”——“地球变暖”等种种环境“挑战”,是否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呢?不会!因为人们在这里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前面说过,不改变获取巨大能量的目的,只在改变碳的利用手段上做文章,在今天的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在资金和技术上还不很容易做到。特别是对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后发达国家,为了生存,要做到碳的零排放,更是比较遥远的将来的事情。另方面,近代以降,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对人类贪欲本能的煽动,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的上层分子,在资本属性的驱使和科学技术助纣为虐的情况下,一旦认为在技术上可以做到“低碳”了,为了获得由能量利用所凝聚的更多财富,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加大对能量的获得和投入利用。这样,就会导致产生更多的无效能量——“熵”,更快地把人类推向全部覆灭的命运。因为人类今天所面临的环境危机,绝不仅仅是一个碳的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而是由于巨大的人为能量的投入和利用,造成“熵流”积聚,破坏了地表亿万年来自然形成的能量结构平衡所造成的一种物理化学现象。不改变和减少人们对能量的大量投入,要改变或改善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危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所不能时刻或离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因人为作用导致的整体性的结构性功能破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三)是“低熵”,不是“低碳”什么是熵?熵,是由克劳修斯于1854年,从开尔文于1851年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研究46发展引申出来的,用以测量体系混乱度的一个量度,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把它全部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也就是说,在利用有效能量在做功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无用功——无效能量——熵。而且在封闭系统中,熵是不可逆的,当熵达到最大值时.系统就要崩溃——热寂,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都要消亡。人类生存环境系统——地球表层,虽然每天都有太阳辐射能量流入,但人类现在还不能将它全部转换成有用功,所能利用和转化的能量,远远赶不上人类每天为追逐财富投入能量产生的熵——无效能量。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地表也是一个封闭系统。熵是不断增加的。达到一定限度时,地表的生命系统就会断裂、崩溃和死亡,甚至包括整个地球和太阳系。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太阳系的产生也预示着它将来的不可避免的灭亡。”{17,121’“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114j1因此在哲学意义上说,在地球表层这个人类生存环境封闭系统中,人类希望自己赖以立足的基地——生存的家园不至于崩溃(严格的意义上说也只是延缓崩溃),唯一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熵流的积聚,减少能量的投入。在人与生存环境系统的耦合过程中,尽量减少熵流积聚,因此是“低熵”而不是“低碳”的问题。光从人类获取能量而利用碳这个方法论角度上切人,只把眼光定位在降低温室效应,把希望寄托在减少碳的排放上,并因此导出“能源品种转换,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等等方法论的手段、政策和措施等,无视导致产生更大熵流的社会原因——部分人为了追求财富积累——人类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和社会生产目的性异化导致的大量能源投入和利用产生的熵流积聚,用“低碳”概括和指代“低熵”是非常片面和不科学的。当然,走“低碳”化的道路,对减少熵流积聚是有一定帮助的,是可以局部地改善和延缓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危机和挑战的,但不能全面彻底地、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人类所面2011年总第41期邝福光:低熵丰十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临的环境系统的结构性功能破坏。唯一正确和有效的途径,就是把“低碳”的方法论原则,提高到“低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哲学高度上去认识和实行,才有可能延缓和阻止人类彻底覆灭的命运。(四)低熵社会根据熵学说原理和自然辩证法,人类和地球甚至太阳系,都终将是要毁灭——热寂的。低熵社会,是一个建立在人们具有高度环境道德信念基础上的社会。其哲学内涵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减缓和抑制人为熵流的产生和积聚,以延长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时刻。人类是地表自然系统进化的产物。在没有人类以前的地表是一个纯天然的客观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遵循的是一种绝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由于人类的作用,这个存在才和人类产生了辩证统一的关系——变成了一个同质异构体。中国传统哲学千百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把它正确地称之为“天人合一”。当然,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中天的内涵,和今天的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存在着很大差别的。其内涵和指代,并没有今天人们认识的那么明晰,特别是其中还包含有命运之天等唯心宿命的成分,但作为一般的自然环境的指代完全是可以的。这正是反映出中华民族先人们在人天耦合方面,比其他种族的智慧更为略高一筹,所以才能形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繁荣最伟大的群体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有些人还从中划出一个人工环境系统)两大子系统构成的开放性巨系统。根据马克思的说法,人类是一个类存在,人类是通过社会环境系统作为中介才和自然环境系统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f2112]_122因此,人类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就同时与社会环境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发生着联系。在社会环境系统中,人与人的关系,从发生学来说首先应该是血缘和亲缘关系。但在人类完全物化了的今天,已经极大地变成了经济关系。而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的关系,最根本一点就是通过能量投入和利用能量做功,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从做最简单的功开始,人类便开始给自然环境系统添加了无用功——无效能量,制造了“熵”。今天,人类在高科技背景上产生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张扬——追逐财富的狂热程度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人们做功——创造物质财富所投入的能量,也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程度。因此产生的无用功——“熵”所引发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产生的无序的涡流,在局部地区和生产领域,已经差不多达到了这两个环境系统自组织调控的最后容忍度——阈值。例如今年世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去参观的人似乎从展览场馆的宏伟、辉煌、灿烂中,看到了未来城市美好生活正在向人们招手。但又有多少人看到这些光辉灿烂背后,在营建过程中所产生的自然和社会熵流的巨大为害呢?而且,真是要让地表上的几十亿人都过上那种生活吗?有必要吗?可能吗?那种生活,只不过是少数强势集团人士在向弱势群体炫耀自己优越生活的一种作秀罢了。那些所谓“低碳”的建筑,在营造过程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能量,制造了多少熵,有人作过计算和比较吗?就中国当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种生活只不过是一种镜花水月而已。那种生活方式和内容,多少人想去远远看一眼都没有可能,更不要说去过上了。大城市,是富人的天堂,但却是穷人的地狱。目前人类所要解决的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自觉建立一个能量投入量最少,产生熵流最小的社47—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l卷第1期会——低熵社会,才是正道。什么是低熵社会?“在低熵社会里,首先就是要改革人们的生活目的,或者说是世界观。改变高熵社会中人活着就是为了利用高能流去创造物质财富,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各种欲望。把人类解放等同于聚敛财富。……人类生存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人类健康和体面的“自发的朴素”生活,高消费不再被看成人类生存的目的。……最关键是在低熵社会里,人们将根本上改变对财富及私有财产的观念,由于人们除了占有适度消费品和劳务外,不再把土地、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生产资料——马克思语)视为私有财产,社会将会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犯罪和纷争。因此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组织将变成没有必要,人类将会摆脱政治家和强势集团操纵的强权政治的束缚,获得更多的民主、自由与平等生存的机会。”【钆”。“’二、环境伦理道德:低熵社会的哲学根据和根本保证人类生存环境系统是由存在了数十亿年的无机物质系统,和从其中萌生出来的有机生命物质系统共同构成的。人类是有机物质系统中最后诞生H{来的最神奇的生命物质。笼统地说,大自然——自然环境系统,是人类的母亲。但自从出现人类社会以后,社会也已异化并起到了人类不可或离的母亲的作用。但也是由于人类太伟大了,他借助认知和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结晶一一经验积累和传承的能力,在利己主义和贪欲的驱使下,已经异化成为可以对母亲为所欲为的不肖子孙:主体和客体的位置完全异位了。于是才发生了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问题。环境危机,完全是人类自身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异动的咎由自取。(一)自然环境系统恶化虽尽人皆知然又不尽知人类生存环境危机,首先表现在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系统运行机制——人为导致的热量结构失衡上。这种恶化是全面彻底和非常深刻的。绝非4R只是人们今天所常常提到的温室气体增加、海平面上升、物种多样性减少等一些个别的现象。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无机的物质系统和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组成的极端复杂的有机综合体。无机物质系统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对其结构和运行规律,人们今天其实还是不完全清楚的,遑论要去彻底掌握它了。有机生命系统,是在无机物质系统的基础上萌生的。它的生成和进化过程,人们就更是一片惶惑了,这正是一切宗教创世论和轮回论能够存在的动力因。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把这一切称为“无”、“元”、“气”或“一”,抽象概括到了极致。对于生命物质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了“超循环”理论,用以解释多分子体系向原始生命进化的模式,但还缺乏实证依据,结论还是一个遥远的将来。现在人类唯一明确的就是,自然和社会这两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无比复杂的辩证统一关系,如此而已。不是有意回避或别有用心,这个认识应该是很容易统一的。但现在,人们往往一叶障目,一谈到环境系统的恶化和破坏,常常只停留在自然环境子系统中个别因子的数量关系上。例如,二氧化碳量的增加,臭氧空洞的扩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危险病毒(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AHlNl等)的出现,有用矿藏的日渐枯竭等等,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还是比较片面的和浅层次的认识。其实这些事象,都是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系统中,由于人类巨大的能量投入,破坏了大自然遵循了亿万年的运行规律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后出现的,自然环境系统产生的结构性自组织调控现象。只要人类疯狂投入的能量流不减少,这种恶化便将会以人类意料不到的形态和无法调控的力量出现。在SARS出现不几天我就著文指出,接着还将会有类似或更危险的病毒出现,事情果然不幸被我言中了。【叫这种情况,以后还将会不断出现,原因,就是人类中部分“精英人物”和“强势集团”为了追逐财富,对自然环境系统进行的巨大的能量投入——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疯狂掠夺所产生的热量2011年总第41期邝福光:低熵社会:低碳社会的环境伦理学解读平衡的破坏。对于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人——强势集团巾的精英人士,是视而不见、不肯承认和不能承认的。甚至有将这一责任向弱势群体推卸的倾向。小布什一直不肯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这就是原因之一。(二)社会环境系统恶化一般知之又受到掩蔽人类群体行为A从出现社会组织结构那一天开始,人类便分成了强势和弱势两个集团。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说法,就是两个基本对立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统治和与被统治的阶级。这一切,最后集中表现在经济上的富裕与贫穷的差异上。由于这两个集团在谋求生存道路轨迹上时有交叉的同向发展,社会上一切恶行和不幸便因此发生了。例如强势集团对权力的垄断与寻租,官员的贪污与腐败,生产资源的垄断与霸占,对劳动力的掠夺与奴役,生活方式的糜烂与耗费;弱势集团却被陷入了生活的困窘与无望,自由和尊严的丧失,生老病死和各种恶势力的侵扰,既受偷抢赌毒的为害,又自觉不A觉的陷人了偷抢赌毒的陷阱不能自拔,如此等等。这一切社会恶行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反馈,才是自然生存环境系统日前严重恶化最根本的原因。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甚至千方百计有意无意地去掩盖、误导和强力封锁,把人们的眼光引向局部生产环境和生产手段的破坏和改变上——例如当前在“低碳”上大做文章,结果如何,当然是可想而知的。例如近年来国内不断出现、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矿山事件、滑坡、垮坝、断桥、缺堤、有毒食品、假药、贪腐、卖淫嫖娼、低俗等等,等等,是用一个“低碳”就可以解决的吗?国际上,区域性战争连续不断,恐怖事件防不胜防,不少国家政坛动荡不安,国际关系的明争暗斗,核危机、金融危机,这一切,不也是人类正在面临的巨大环境灾难吗?这一切,企图用一个“低碳”的口号去安抚和实现“和谐”就更是无异于缘木求鱼了。自然环境系统的恶化是通过社会环境系统的恶化和紊流导致的。要回归自然环境系统热量平衡的轨道,必须要首先治理社会环境系统的恶化,实现人类社会环境的和谐。(三)低熵社会是环境伦理道德信念的结晶低熵社会建设的理念,就是在洞悉了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恶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对财富的贪欲,投入了凝聚财富的巨大能流,导致两者发生结构性功能破坏的结果后才提出的。要彻底解决这种破坏,唯一的可能,就是减少人类对这两个系统的能量投入,减少熵流的产生。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这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论问题,而是一个由人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环境道德观决定的、层次极其高深的环境道德理想、情操和信念问题。因为要实现低熵社会的建成.就必须站在环境伦理道德的高度上,遵从以下几个环境伦理原则:确认大自然的先在性及其和人类的亲子关系,人类要像对待母亲一样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及其潜在价值;尊重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环境权利,以大我思想保证实现人类的类存在;敬畏人类生存环境系统,遵循热力学第二定律,减少和延缓熵流积聚,最终实现人类和生存环境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愿望。为此还必须做到共同遵守以下几个可兹实际操作的道德规范:一是主动控制人口总量增长,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二是实现人生观和人性的自然回归,不做金钱的奴隶,人的生存不以追逐财富作为人生的目的,人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一起生活得更美好,共同为消除人类群体生活中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一部分人的“贫困”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抑止生产目的性的异化,缩小生产规模,实行循环生产,节省资源和减少能源投入,减缓熵流积聚;四是反对奢靡的生活方式,维持适度生活水平,实行绿色消费,在满足基本生活物质需要后,追求过高尚的精神生活;五是善待万物,对大自然和社会永远怀着敬畏和感恩之心。只有这样,人类才有可能通过实现社会和谐而最终实现人类和A然的和谐,真正实现现代意义上“天人合——Ⅱ9

文章来源:《低碳世界》 网址: http://www.dtsjzzs.cn/qikandaodu/2020/1103/631.html



上一篇:“低碳”的环境伦理解读与实践路径——江苏省
下一篇:东西方管理体系的整合发展:创建与解读低碳哲学

低碳世界投稿 | 低碳世界编辑部| 低碳世界版面费 | 低碳世界论文发表 | 低碳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低碳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